古風古韻的句子-勝敗篇:
1、 【義兵王,應兵勝,忿兵敗,貪兵死,驕兵滅】出自《文子·道德》。意思是:為了正義而戰斗的軍隊可以稱王天下,為了抵抗侵略而戰斗的軍隊一定能夠取得勝利,因負氣而戰斗的軍隊難免失敗,而驕傲的軍隊則一定會滅亡。
2、 【不出尊俎之間,而折沖于千里之外】出自《晏子春秋·內篇雜上》。意思是:沒有離開酒肉席間,卻把千里之外的敵人制伏。
3、 【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】出自《后漢書·馮異列傳》。東隅:日出的地方,指早晨。桑榆:落日的余暉照在桑榆樹梢上,指晚上。意思是:在早晨失去了,但在晚上又得到了。比喻一方面失敗了,卻在另一方面勝利了。
4、 【勝而不驕,敗而不怨】出自《商君書·戰法》。意思是:打了勝仗不驕傲,打了敗仗也不氣餒。
5、 【敗莫大于愚。愚之患,在必自用】出自《呂氏春秋·士容》。意思是:沒有什么比愚蠢造成的失敗更厲害的,因為愚蠢造成的災禍,一定是因為自以為是。
6、 【短于從善,故至于敗】出自《資治通鑒·漢紀》。意思是:不肯向善者學習,這便是失敗的原因了。短:少。
7、 【兵驕者滅】出自《漢書·魏相傳》。意思是:認為自己強大而輕敵的軍隊,必定要打敗仗。
8、 【敗莫大于不自知】出自《呂氏春秋·自知》。意思是:人最大的失敗在于沒有自知之明。
9、 【敗軍之將,不可以言勇;亡國之大夫,不可以圖存】出自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。意思是:打了敗仗的將領,不能再談論勇敢;亡了國的士大夫,不能再謀劃興存的事情。
10、 【勝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。夫樂殺人者,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】意思是:勝利了,不要自以為了不起。自以為了不起,是以殺人為快樂。以殺人為快樂的人,不可以得志于天下。
11、 【凡事豫則立,不豫則廢】意思是:凡事預先作好準備就能成功,沒有準備就會失敗。
12、 【伐矜好專,舉事之禍也】出自《管子·形勢》。意思是:驕傲自夸,獨斷專行,是成就大事的禍患。伐:夸耀。矜:驕傲。
13、 【兩鼠斗于穴中,將勇者勝】出自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。意思是:兩只老鼠在洞中爭斗,哪一個更勇敢些,哪一個就能獲勝。比喻狹路相逢勇者勝。
14、 【兵出無名,事故不成】出自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。意思是:出兵作戰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,就不能取得戰斗的勝利。
15、 【卒畏將甚于敵者勝,卒畏敵甚于將者敗】出自《尉繚子·兵令上》。意思是:士兵對將領的敬畏超過了對敵人的畏懼,軍隊就能獲勝;士兵對敵人的畏懼超過了對將領的敬畏,軍隊就要失敗。
16、 【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】出自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。意思是:打了勝仗之后,將領驕傲,士兵懶惰的,就會失敗。
17、 【有備則制人,無備則制于人】出自漢代桓寬的《鹽鐵論·險固》。制:控制。意思是:事先有所準備,那么在戰爭中就能控制敵人;在戰爭之前沒有準備的,就會被敵人鉗制。
18、 【兵不可以黷,黷則玩,玩則敗】出自明代朱棣《圣學心法序》。黷:濫用。玩:疏忽。意思是:軍隊是不可以濫用的,濫用勢必導致疏忽,疏忽在戰爭中則必然失敗。
19、 【政善于內,則兵強于外也】出自三國·魏桓范的《世要論·兵要》。意思是:國內的政治清明了,對外戰爭時軍隊的戰斗力就會十分強大。
20、 【欲樹木者,必培其根;欲強兵者,務富其國】出自清代唐才常的《兵學余談》。意思是:想要種植樹木,就必須要把樹根培養好;想要使軍隊強大,就一定要使國家富裕起來。
21、 【兵者,國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】出自《孫子兵法·計》。意思是:征戰是國家的大事,關系著百姓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,不能不仔細考慮。
22、 【兵非益多也,惟無武進,足以并力,料敵,取人而已】出自《孫子兵法·行軍篇》。意思是:打仗并不是人越多越好,只要不輕視敵人,不貿然進攻,并且集中兵力,掌握好敵情,選拔好人才就可以取勝了。
23、 【有將才者,必習兵法;習兵法者,不必有將才】出自宋代李覯的《強兵策》之十。習:通曉。意思是:有大將之才者,一定得通曉兵法;通曉兵法的人,不一定有大將之才。
24、 【貴而不驕,勝而不恃,賢而能下,剛而能忍】出自三國·蜀諸葛亮的《將苑·將才》。恃:憑借。賢:有才能。下:謙虛。忍:容忍。意思是:地位高貴卻不傲慢,作戰有功而不憑借戰功來炫耀,才能出眾卻能謙虛禮讓,性格剛強卻能自制的人,是統帥應具備的修養。
25、 【善用兵者,以少為多;不善用者,雖多而愈少也】出自宋代歐陽修的《準詔言事上書》。意思是:善于用兵的人,能讓少量的軍隊發揮出千軍萬馬的氣勢;不善于用兵的人,即使有千軍萬馬的軍隊也還是覺得不夠用。
26、 【凡欲興師,必先教戰】出自明代劉基的《百戰奇略·教戰》。意思是:凡事要興兵開戰,首要的任務是對士兵進行軍事訓練。
27、 【聞鼓則進,聞金則止】出自明代劉基的《百戰奇略·眾戰》。意思是:聽見鼓聲就奮勇殺敵,聽見鳴金就停止前進。
28、 【養軍千日,用軍一時】出自元代馬致遠的《漢宮秋》雜劇第二折。意思是:軍隊是要長時間的供養與訓練的,那樣才能在戰爭中派上用場。
29、 【善用兵者,避其銳氣,擊其惰歸,此治氣者也】出自《孫子兵法·軍爭》。意思是:善于統兵打仗的人,總是會避開敵人的銳氣,等到敵人的軍隊松懈下來,快收兵的時候再去攻擊,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。
30、 【令之以文,齊之以武,是謂必取】出自《孫子兵法·行軍篇》。令:教育,教導。意思是:用道德道義來教育士兵,用軍法軍紀來統一軍隊,這樣的軍隊一定能夠取得勝利。
31、 【不知三軍之事,而同三軍之政,則軍士惑矣】出自《孫子·謀攻》。同:干預。意思是:君主不了解軍隊內部的事務,卻要干預軍隊的行政事務,軍士就會迷惑不解,無所適從。
32、 【磐石千里,不為有地;愚民百萬,不為有民】出自漢代韓嬰的《韓詩外傳》。意思是:即使擁有上千里的滿地磐石的土地,也不算是真正地擁有土地;即使擁有上百萬的愚笨的民眾,也不算是真正擁有人民。比喻在精不在多。
33、 【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】出自《孫子兵法·九地》。《史記》中也作:“陷之死地而后生,置之亡地而后存。”意思是:將軍隊置于必死的境地,然后才能奮起抵抗,奪得生路。說明處于危險的境地,反而能夠激發人們的斗志。成語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即由此而來。
34、 【三軍思奮,斗必十倍】出自宋代辛棄疾的《九議》之八。三軍:泛指軍隊。斗:指戰斗力。意思是:軍隊上下人人奮勇當先,那么軍隊的戰斗力是以一當十。
35、 【以戰勵戰,以賞勵賞,以士勵士】出自唐代李筌的《太白陰經·勵士》。意思是:用戰爭壯觀的場面來激勵士兵英勇戰斗;用立功受賞的榮譽來激勵士兵立功求賞;用士兵中佼佼者來激勵大家向他們學習。
36、 【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戰而屈之兵,善之善者也】出自《孫子兵法·謀攻篇》。善:高明。屈:使屈服。意思是:百戰百勝,不算是最高明的作戰者,不交兵而使敵人屈服的,才算是最高明的。
37、 【自古怕死就會死,幾多貪生不得生】出自清代洪秀全的《誅妖上天》。意思是:自古以來在戰爭中怕死的人死的更快,那些貪生的人也不會活得很長。
38、 【戰以氣為主,氣勇則勝,氣衰則敗】出自明代馮夢龍的《東周列國志》第十七回。意思是:在戰爭中是以士兵的士氣為主的,士兵的士氣高昂則能戰勝敵人,士兵的士氣低沉則會失敗。
39、 【攻人以謀不以力,用兵斗智不斗多】出自宋代歐陽修的《準詔言事上書》。意思是:進攻敵人依靠的是計策而不是兵力的多少,統帥軍隊打仗較量的是智謀而不是兵帥的多寡。
40、 【事不前定不可以應猝,兵不預謀不可以制勝】出自宋代辛棄疾的《議練民兵守淮疏》。意思是:事情如果不提前考慮妥當就不能應付突發事件,作戰如果不事先加以籌劃就不能克敵制勝。